德國能源轉型下半場:為什么能成功?
能源轉型悖論與脫軌的碳排目標
但德國同時面臨著復雜的處境——發(fā)電結構的改變并未使碳排放下降,德國正經歷能源轉型的悖論。歐洲環(huán)境署發(fā)布的報告稱,德國在歐洲經濟增速最快,卻又是唯一一個碳排目標不在軌道上的國家。
2014年,德國政府細化了具體的氣候目標,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%,到2030年減少55%,到2050年則減排高達95%。為此,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費的比例在2050年需要從2015年的14.9%上升至60%。可再生能源電力在2050年也至少要覆蓋全國電力消費總量的80%(2015年為31.6%)。
然而根據德國聯(lián)邦經濟部2016年發(fā)布的能源轉型監(jiān)測報告,評審專家認為德國很可能無法達成2020年的排放目標和其他關鍵的Energiewende目標,并警告稱這將對整個項目的信譽造成損害。
因此,2016年11月德國政府同意根據巴黎氣候協(xié)議,調整2050年的氣候行動計劃的基本框架。 其措施包括降低個別經濟部門(農業(yè)、工業(yè))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,但到2030年能源領域將必須削減約現(xiàn)在一半的排放量,到2050年對能源業(yè)基本上要實現(xiàn)零排放。今年,新政府為此再度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目標,計劃到2030年將占到德國電力消耗的65%。
面對這個看似難以完成的任務,在今年4月于柏林舉辦的第四屆柏林能源轉型對話中環(huán)保部長Svenja Schulze 表示,“盡管我們已經做出了所有努力,但2020年的目標仍未能完成。其原因不是在過去幾年沒有采取行動,而是在過去幾十年沒有采取行動。轉變需要時間,現(xiàn)在我的任務是盡可能地縮小與目標間的差距”。
在《清潔能源通訊》總部的討論室,主編Sven Egenter 在電子展板上點開一張2017年德國各行業(yè)的碳排放圖, 這張圖中顯示能源產業(yè)的碳排放在下降,而制造業(yè)、交通,以及其他行業(yè)則不降反升。
“能源行業(yè)依靠電力,但是交通行業(yè)的燃料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,汽車的能效雖然在提高,但它們的數量和里程也相應在增加,這些汽車總計消耗的化石燃料并沒有減少” ,Egenter向eo記者解釋道。
2009年經濟危機后,德國碳排放一路上升的另一推手則是電力生產的碳排放沒有下降。“一方面,我們在投資可再生能源以減排,另一方面煤炭用量的增長又提高了排放量”,Egenter分析道。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的特性使得德國在夏季和白天可利用更多的太陽能,但在夜間和冬季則需要更多的煤電。
而核電退役也在某種程度上對碳排放造成影響。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核電無可厚非,但相對來說,核電排放較低,因此替代階段的挑戰(zhàn)更大。Egenter 稱,德國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,目前國內有8%的電出口到其他歐洲國家,這說明電力是過剩的,另一方面也表明,減少煤電也不會對本國電力供應造成什么影響。
碳排目標的脫軌再一次印證了德國能源轉型的顯著特征:政府政策、公眾支持以及能源消費成本升高是德國棄核減煤實現(xiàn)轉型的基礎, 但這也同時面臨著更多的矛盾和風險。他們有更大機會去構筑能源新世界,也注定會遭遇來自內部、外部的多維挑戰(zhàn)。尤其作為財富建立在煤炭和核能科技領先的發(fā)達工業(yè)國家,是否能付得起能源轉型的代價?
退核后時代的危機?挑戰(zhàn)進行時
德國政客有時會把能源轉型與美國“阿波羅號”登月相比。時任聯(lián)邦外交部長的Frank-Walter Steinmeier在2012的一場公開演講中曾說:“每個國家隔數十年就需要一個特大項目以激勵公眾, 在美國這個項目是登月,在德國就是能源轉型”。但相比登月花費的十幾年,能源轉型所需的時間和艱難程度顯然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至少在新政府看來,沒有能夠支持未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體系的基礎設施,德國能源轉型很難取得成功。目前,能源轉型取得最大的成功是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量的快速增長,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風電。但風資源區(qū)主要位于北方,而德國南部和西部的工業(yè)區(qū)才是中心負荷區(qū),因此,電網的運輸能力成為德國進一步擴大可再生能源電力利用的瓶頸。
目前德國南北之間已有一條3.5萬公里的輸電線路,可它并不能完全承載足夠的電力。尤其當北部風電高發(fā)時,大量廉價的風電進入電力市場,推低了批發(fā)電價,德國南部和奧地利的用戶希望購買更多電力,但由于風電不能運送到南部的用戶,因此電網必須快速呼吁南部發(fā)電站發(fā)電,并支付高于市場的價格。同時,北方的風電機組又需要停發(fā),這時發(fā)電商必須得到補償,這便再度加劇了電力成本。
僅在2014年和2015年間,“重新調度”(redispatch)的次數增加了三倍多,每年因此產生的成本則接近10億歐元。可以想象,當2022年德國南部的核電機組退役時,因阻塞造成的后果將變得更糟。
能源部長 Peter Altmaier在今年3月的一次會議中說道:“我們如果在電網的擴建方面取得進展,Energiewende才將取得成功”。
事實上,為解決“北電難送”的問題,德國輸電網運營商和聯(lián)邦政府正通過加速建設南北輸電線緩解,計劃到2025年,建成4,650公里的新輸電電力線路,包括四條高壓直流線路,到目前為止,已建成900公里。
而德國是一個人口密度很高的國家,這意味著電網建設難度要高于其他歐洲國家。該計劃提出數年,卻經常遭到社區(qū)居民的反對,公眾抗議活動層出不窮,新線路建在哪里的方案已改了又改,談判多次陷入僵局。
責任編輯:蔣桂云